二、理性语文教学的内涵阐释
西方理性主义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尊重客观事实与公理,坚持因果关系,处理不盲从、不迷信。相应地,理性语文教学的内涵也包括三个方面,即客观性、逻辑性、批判性。
1.客观性
理性主义尊重和崇尚客观事实与公理。如果不以客观事实为前提,推理过程无论多么合理,其结论都是错误的。客观是理性的源泉,是理性的第一属性。文本的客观性是其内在的本质特点。任何文本都应该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绝不可以无病呻吟,更不可以杜撰、捏造。文学源自生活,其虚构的内容必须立足于真实的生活。即便是深受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也必须遵循“物性真实”这一创作规律。如果让猫狗讲话,就应该符合猫狗的“身份”,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故事是在骗人,从而疏远甚至毫不留情地抛弃这个故事。这也正是符合文化人类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原型”心理。“承认文本的客观性,承认文本对阅读的前提性意义,是阅读教学之所以可行的条件”。能入选教材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均美的文章,蕴含了极为丰富的人文因素。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是“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的核心与灵魂。阅读教学中要尊重文本,把文本的特点体现出来,让阅读感悟不断地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笔者在执教《南辕北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因为地球是圆的,车上的朋友如果一直朝北走,其实也是可以到达楚国的,只不过是要绕一个大圈,比较浪费时间而已。笔者首先肯定这个学生的想法看上去是可行的;接着引导学生就古代出行工具的局限性及翻越千山万水的困难作了讨论;最后告诉学生,任何思考都应面对现实,在当时的条件下,南辕北辙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教学导向要充分体现科学的缜密与理性。
文本只是一个案例,一方面承认课文的存在,尊重文本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一切,不断地接近真实的生活,最终回归生活。研读文本,是为了走出文本,是为了培养符合常规、符合正常逻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
2.逻辑性
理性精神十分讲究逻辑,自由思想唯一的限制是内在的逻辑。没有逻辑的思想是胡思乱想。语言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存在于语言的逻辑关系之中。文本的力量存在于逻辑中,说话写作都离不开逻辑。说某人表达精妙,无外乎是说其思路清晰严密、分析精辟独到、用词准确精当,这背后是强有力的逻辑思维支撑;而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也都是以清晰的逻辑思维为基础的。符合逻辑,才能主旨突出、结构严谨、条分缕析、言之有序、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王力先生曾指出,文章写不好,并不是由于他写了几个错别字,也不是因为他不懂语法,主要是逻辑思维问题。现有教材基本都是以人文主题构成单元序列的,教师应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及其在整册教材中所具有的教学价值,探寻单元构建的逻辑序列,梳理出单元的逻辑关系,形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通过替换、压缩、嵌入等,力求以发展思维为核心,从纵向上建立起关联紧密的单元内容体系。
|